您好!欢迎来到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您好,您是第位访问者   
友情链接
人才培养

联系我们

  • 电话:023-65111297
  • 邮箱:dlwuyao@cqu.edu.cn
  •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 单位: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
  • 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硕士生培养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7-11-24
        
        
阅读:
        
分享到:
【 导读 】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科代码:0807)本学科点是从1952年开始建设,是我国最早动力工程的学科点之一。1961年成立热能动力装置硕士点,2003年成立热能工程博士点,2005年本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被授权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贯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科代码:0807

本学科点是从1952年开始建设,是我国最早动力工程的学科点之一。1961年成立热能动力装置硕士点,2003年成立热能工程博士点,2005年本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被授权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贯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博士学位:要求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协作、奉献、创新的精神,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问题。

3.硕士学位:要求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本学科主要服务于国家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需求,把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前沿和能源动力科技发展前沿,在节能减排特别是低品位能源利用及系统集成理论与技术领域开展开拓性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工作,解决低品位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瓶颈问题,造就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构筑国际先进的研究平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引领低品位能源利用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国家“节能减排”能源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在核能利用研究方面,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在核反应堆燃料开发中的基础和应用基础问题形成以相态研究为特色的研究队伍和平台。

为此,本学科以强化传热传质、沸腾与两相流动、非平衡热动力学、清洁高效燃烧、热动力系统仿真等传统优势特色方向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方向;针对节能减排领域中的中低温余热和废热,低浓度煤层气和煤矸石等劣质燃料,低能量密度分布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低品位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热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反应堆燃料中的相态研究和安全分析等关键问题,凝练并形成以下优势特色研究方向:

学科方向1:多尺度能质传递及强化理论与方法

l  多相反应流多尺度传递及强化理论与方法

l  界面现象与相变传热强化理论及方法

l  新能源材料和器件制备及应用中的能质传递强化理论与方法

学科方向2:清洁高效燃烧与节能减排

l  燃料多尺度燃烧特性及动力学机制与技术

l  燃料燃烧过程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与技术

l  热动力设备与系统节能新技术

l  微能源动力技术及系统

l  工业过程节能减排新技术与原理

学科方向3:非平衡热力学及工程应用

l  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

l  复杂流体热物理特性及热毛细对流与耗散结构

l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热经济学理论研究

l  微尺度热现象及工程应用

学科方向4:多能互补互联能源利用系统构建和仿真控制理论及技术

l  多能源高效利用及动力循环及热经济学理论

l  多能互联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动力学特性及控制理论

l  多能源利用关键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

l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及反应堆系统动态仿真

学科方向5:内燃机设计理论与新技术(汽车工程相关)

l  内燃机清洁、高效燃烧理论与技术;

l  内燃机电子控制、匹配优化及智能化技术

l  内燃机噪声与振动,现代内燃机设计理论

l  内燃机新能源及新型动力系统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毕业学分

硕士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2.5-3年。

博士生(硕博生取得博士学籍起)学制3年、学习年限3-4年。

直博生学制5年、学习年限4-5年。

学位类别

 

课程学分(必修)

其它培养环节学分

学位论文工作学分

毕业学分

硕士生

2616

3

15

44

博士生

139

3

25

41

直博(硕博连读)

3923

3

25

67

 

硕士生的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1-1.5年,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1年。博士生的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0.5-1年,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2年。直博生的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1.5-2年,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2年。

学业成绩优秀、科研业绩突出、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申请提前答辩。

对因承担重要科学研究课题需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可申请延长在校时间。对优秀创新创业研究生,可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四、课程及环节设置

1、毕业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其他培养环节学分及学位论文工作学分三部分组成。

硕士生应修满不少于44学分,其中课程不少于26学分(含公共必修课程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8学分),其他培养环节不低于3学分,学位论文工作15学分。

博士生应修满不少于41学分,其中课程不少于13学分(含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学分),其他培养环节不低于3学分,学位论文工作25学分。

直博生(含硕博连读)应修满不少于67学分,其中课程不少于39学分(含公共必修课程1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2学分),其他培养环节不低于3学分,学位论文工作25学分。

其它培养环节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硕士中期考核、博士生综合考试与预答辩、三助一辅与创新创业实践、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等环节。其中: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1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为硕士生、博士生必修环节(直博、硕博连读生可减免硕士阶段必修环节);博士生综合考试1学分,为博士生必修环节;博士预答辩为必修环节,作为学位论文工作的组成部分,学分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学分中;要求研究生参加三助一辅部分工作与创新创业实践,计1学分;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为必修环节。

 

 

 

 

 


 

实验室通知more
     
  用户名:  
  密 码:  
 
·
修改密码